|
HF传播与日地数据 |
|
|
太阳活动多角度的影响了地球上无线电波的传输,当太阳风过于强烈进而导致地磁扰动的同时也会破坏有益电离层的分布密度,从而导致短波通信受阻。本列表实时展示了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程度,他可以很好帮你了解是否事宜无线电通信,以及通信受到了多大程度的影响。 |
|
|
类别 |
缩写 |
实时数据 |
参考值 |
太阳辐射 |
SFI |
|
62-300 影响F层传播力 |
太阳黑子 |
SN |
|
0-250 与SFI相关 |
K指数 |
K |
|
0-9 大于4为磁暴 地磁扰动分量 |
A指数 |
A |
|
0-400 地磁活动日平均值 |
X射线 |
X-ray |
|
ABCMX级 影响D层 |
304A |
|
|
0-∞ 增强F层传播力 |
星际磁场 |
Bz |
|
-50-50 太阳粒子影响电离层 |
地球磁场 |
Geomag |
|
分8级 基于K指数 |
太阳风 |
SW |
|
0-1000 大于500对高频不利 |
质子密度 |
Ptn Flx |
|
0-∞ 影响E层 |
电子密度 |
Elc Flx |
|
0-∞ 影响E层 |
极光 |
Aurora |
|
影响10米到70厘米传播 |
极光纬度 |
Aur Lat |
|
纬度越小范围越大 |
HF低噪 |
Sig |
|
由太阳风计算出 |
|
波段 |
白天 |
夜晚 |
80m-40m |
|
|
30m-20m |
|
|
17m-15m |
|
|
12m-10m |
|
|
|
|
|
|
 |
 |
 |
30.4纳米 |
17.1纳米 |
19.5纳米 |
当SFI大于150 ,K指数小于2时将适于短波通信 |
更新时间: |
|
|
|
|
|
|
|
|
电离层对传播的影响 |
电离层
波段 |
D层 |
E层 |
F层(F1,F2) |
10MHz以下
(1.8MHz~10MHz) |
白天 |
电波被D层吸收
中午的吸收率是最高的 |
对电波进行反射 |
电波基本达到不了F层 |
夜晚 |
电波逐渐穿过D层 |
对电波进行反射
随着夜间E层升高
反射距离会更远 |
F1、F2合并为高密度F2层
对电波进行反射 |
10MHz以上
(10MHz~30MHz) |
白天 |
电波随着频率增高
吸收率会下降
大部分会穿过D层 |
对电波有一定的吸收
大部分穿过了E层 |
F2层对电波进行反射
频率越高,反射越高 |
夜晚 |
电波直接穿过D层 |
对电波有一定的吸收
|
F1、F2合并为高密度F2层
对电波进行反射
频率越高,反射率越低 |
|
|
|
|
|
|
影响 VHF&UHF Radio 的对流层预报
Tropospheric Ducting Forecast for VHF & UHF Radio |
|
|
预报中提到的地区具有产生甚高频、超高频或微波无线电波对流层弯曲的必要大气条件。对流层弯曲使电台和电视台的范围远远超出了正常范围,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可以在UV段进行超远距离通联。 |
|
|
 |
|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无
|
边缘
|
较弱
|
弱
|
较强
|
强
|
很强
|
强烈
|
剧烈
|
极端
|
极端
|
|
|
|
|
|
|
中国电离层TEC实况图
Total Electron Content |
|
|
利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IGGCAS)空间环境综合观测台链上北起漠河,经北京、武汉,南到三亚的4个观测站的GPS观测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实时处理与传输,并采用我们新近发展的电离层TEC局域分布算法,对我国及周边地区的电离层TEC进行现报,以每15分钟一次的更新速度实时获得并发布70-140°(东经)、0-60°(北纬)范围的TEC分布图。 |
|
|
 |
|
|
|
|
|
全球频率分布图
|
|
|
|
|
...